选择比努力重要
蓝新颜感情无望,事出有因,将精力转移到工作。工作室调整经营方向,从古董字面,文物鉴定与交易,转向国际贸易。工作室招聘五个业务员,工作的主要内容就是坐在电脑前和外国客户进行在线及邮件交流,通过网络做进出口生意,接一些童装,女装,针织毛衣的代工贴牌订单。大部分订单是欧美的出口订单,小部分订单是国内订单,或非洲,中东的订单。 接订单,但没生产线,将其外包出去,盯产品质量,盯交货期限,又招五个跟单员。港澳台外资企业,合资大工厂,独资企业自己接单,作坊式的小工厂,才跟工作室合作,订单照顾照顾,质量通融通融。当时制造业的大中老板,大多数是本地人,背景深,关系硬,贷款便利,地方扶持,日子过的还蛮不错,三五年便资产雄厚,大中企业在用地,融资,以及经营许可,等方面占尽便宜,就这么简单。外地人租赁厂房办工厂,就没幸运,只有侥幸,初起步也是跟工作室合作。 跟单员,都是30多岁的农民工,且都是创业失败者。当过老板的,才能体会老板的压力,煎熬,孤独,狼狈,员工是想象不到那种苦与累,也不理解那些得与失,只知道从个人的利益出发,不停地抱怨。蓝新颜不用大学生,他们刚出校门,个个自我感觉都是大爷,什么也不懂,还很傲,吃不得苦与亏,受不了气与罪。 打工十几年,为什么还要进厂?十几年前,由于没有工作经验,没有技能,没有学历,没有人脉,没有关系,都不懂事,出来也只是混日子,工厂包吃包住,每天工作十多个小时,每月挣点工资,也都是用来自己花销,对于进工厂,可以说是他们最好的选择。可现在30多岁的人了,他们结了婚,有了自己的家庭,不可能每天在工厂上十多个小时的班,甚至还要熬夜上晚班,如果是这样的话,家里有什么事,就没时间照顾家人了。由于年轻的时候在工厂熬夜上班,每天十多个小时,吃了很多的苦,身体都累垮了,这个岁数再进工厂,在工厂每天干着十多个小时的工作,每月拿着一千块钱的工资,他们肯定吃不消也不愿意。 他们所接触的人,事,和环境,都改变他们的认知和想法,开阔了眼界,增加了阅历,积累了经验,客户资源,人脉,他们选择自己开工厂,觉得打工没有前途,而且收入还很低,不能展现自己的价值,都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融入到大城市中去。并且他们还有了自己的家庭,在外面做个小生意,开个店,或者做点小活,都比进工厂要自由舒服很多。摩拳擦掌打算大干一番之际,谁知舒坦没多久,个体因不可控因素而破产,毕竟身边的同年人,要么是工厂老板,要么在做生意的,要么买了房买了车有存款,本来就落伍了,再进工厂感到没面子。 蓝新颜同样也是创业失败者。五年前,和朋友合资开了个制衣厂,自产自销,多年的辛苦耕耘,积累了大量的客户和良好的口碑,生意很快就上了轨道,货源销往国内和东南亚大部分地区,每年的销售额节节攀升。但合作伙伴亏空公款,抽资而逃,公司顿时变成一个空壳,欠下巨债,每天都有债主上门追债。不得已,他只能变卖公司的资产加上自己手上的一些积蓄,还清了巨额的负债。兜兜转转,又回到了起点,他想凭借阅历,经验,人脉,东山再起。 于是乎,一拍即合。他们够努力,够聪明,够能干,只差机遇和创业资金。蓝新颜比他们年轻,是实诚人,他给他们施展才能的平台,仰仗又敬重如老大哥,他们就全力以赴。不管是报销票据,还是借款周转,蓝新颜都不问为什么,提笔就签“已知,同意”。信任最难能可贵,人终究还是讲感情,即使待遇差点,收益差点,只要工作愉快,心情舒畅,感到还是值得。假设蓝新颜是帅,他们就是将。常言道,傻人有傻福。精明人百般算计,最终敌不过一颗单纯的心。 蓝新颜时不时给员工打鸡血。英雄退位,团队进位,抱团打天下已是趋势。爱学助人是基石,人际不是你赢过多少人,而是你帮过多少人。问题产生的大小不重要,而你的想法,看法很重要。事情本身不伤害人,而你的想法会伤害你,计较眼前会失去未来,计较小钱会失去大钱,没有远见必然短视,脾气来了,福气就走了。 施毓秀走弯路碰壁,经过迷茫期,来工作室后,也沉寂了一段时间,在情感方面不再是新手菜鸟,犯过一次的错误,绝对不会再犯第二次。饱受非议,被人唾骂,哀哭无效,恰恰是因为这些来自男人的羞辱,和女人的刺激让她更加快速地成长,况且袁秋华是榜样,时时刻刻有了模仿和学习的对象。 袁秋华开导她要为长远打算,学一门真正的手艺,学沟通能力和处事技巧。趁现在年轻,辛苦一点不算什么。 在许多人眼里,工作只是一种简单的雇佣关系,做多做少,做好做坏,对自己影响不大,质量,标准达到要求就行了。 施毓秀说:在私企,认为我不过是在为老板打工,等价交换而已,我不欠谁,说得过去就得了,干嘛那么认真,为什么那么拼命,我傻呀! 袁秋华说:你要是有这种想法,我劝你别进去。工作是什么?工作就是学习,学习,再学习。 施毓秀说:认认真真地工作,安安心心地学习。 刚去工作室报到的时候,施毓秀并没有被安排具体工作,蓝新颜嘱咐她,先适应适应环境,多跟同事学习学习。 可她放眼一看,同事们各自对着台电脑敲敲打打,忙得脚打后脑勺,谁都顾不上招呼她。施毓秀抱了堆材料在一旁翻看。倒是墙头的大红标语,鼓起她的激情和干劲。 无奋斗,不青春。相信团体的力量,我们一直在前进! 欲思其利,必虑其害,欲思其成,必虑其败 找不到堕落的借口,不如找个拼搏的理由。 不努力,谁也给不了你想要的,位子,票子,房子,车子,女子,孩子。 过几天,再见面,袁秋华问施毓秀:这家贸易公司的业务都弄清楚了吗?弄懂了吗? 施毓秀说:毫无头绪,这里一切都乱套!我想走。 袁秋华说:我建议你先静下心来,把公司的一切贸易技巧,商业文书,公司构架,完全搞通,甚至包括如何书写合同,写通告等,具体细节都弄懂了之后,再一走了之,岂不是既出了气,又有许多收获吗? 施毓秀说:那我只能尽力而为了。 袁秋华说:不能改变环境,就必须去适应环境。不能改变别人,就改变自己,不能改变事情,就改变对事情的态度。工作就是学习,只要保持学无止境的心态,你就会受益无穷!。 施毓秀负责日常接待,员工管理,工作安排,相当于蓝新颜的助理。她确实努力,每天14个小时泡在工作室里,每天晚上10点还在案前双眼发亮,有时甚至还工作到凌晨五六点。接触中,袁秋华感觉施毓秀比过去聪明,性格也由活泼变沉稳,有些讨人喜欢,待人是典型的自来熟,接物很圆滑,和各种各样的人,都能打成一片,和谁都玩儿的开,像万金油。 蓝新颜越来越老成持重,凡事思考到位,不乱说话,只有在关键时刻才发言解决问题。万言万当,不如一默,什么意思呢?就是你说的话越多,就越容易出纰漏,所以就不如少说,或不说。 必须说的话,老板不说,总要有人说,施毓秀便代表老板说。蓝新颜要教书,白天不在工作室上班,她就全权代理。这个“什么也不知道”的人,在工作室上蹿下跳,试试这个,搞搞那个,抱着“整死也不走”的念头,跟同事争论,顶嘴,吵架。 半年来,蓝新颜对施毓秀是刮目相看了,委以重任,不但升职,且又加薪。工资是非常高,这个高工资,却并不是那么好赚呢。 施毓秀在袁秋华面前,哭的稀里哗啦:我才23岁,为什么会比别人活得累,不仅身体累,更是心累。 袁秋华说:累吗?累就对了,死人最舒服。生活将我们磨平,是为了让我们滚的更远。 施毓秀说:每次提方案做决定,问老板,这事靠谱不靠谱?老板说“这事你负责,我听你的意见”。白天黑夜,我就自问,想法真的对吗?真的靠谱吗?真的不会搞砸吗?万一搞砸了,所有的责任都在我一个人身上。做事压力大,原来并不是老板的意见太多,而是没有什么意见。 袁秋华说:小公司最缺人才和资源,一人顶几个位。以一当十,就当磨炼啦。 施毓秀说:自己没工厂,大订单,不敢接,小工厂工作流程缓慢,怕他们不能如期交货,有失信誉不说,还要付违约赔偿金。我就和蓝少吵架,说要面对现实,我们是谁,谁愿意跟我们合作,先不要奢谈完美的工艺流程,先找到可以利用的资源,把事情做起来。 一般来说,制衣行业的平均利润率为25%,给外包厂20%,公司挣5%。小订单给一个厂做,成品由工厂直接发货,公司啥都不cao心。风险当然也有,工厂拿到收货商的联系方式,也会绕过公司直接和商家洽谈,甩掉中间商的层层盘剥。商人逐利,谁能想赚大钱,实现利益最大化,其实也无可厚非,能和外商沟通无碍,只要他有这个本事,原本也是工厂发展扩大的趋势。但不管何种产品的何种订单,前提条件都要求保质保量,履约完成。如果工厂偷工减料,以次充好,不管是中间商,还是收货商,都不会再合作,愈期还会拒收。小厂主还是鱼龙混杂的群体,不缺出歪招的,做手脚的,从眼前看他因坑骗别人,而自己赚了一笔大钱,但长久下来,哪有不摔大跟头的呢?收货商发现产品质量不达标,要么降价,扣货款,要么请人翻修,返工,工钱由公司出。严重的,还会拒收,退回。人力,物力,车力,统统付之东流,不仅害了自己,还坑了中间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