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 历史小说 - 秦汉之建国路在线阅读 - 第515章 五铢钱(三)

第515章 五铢钱(三)

    第515章五铢钱

    自南越国藩属之后,汉帝国与南越的海上的贸易又日渐兴盛起来。从番禺-钱唐-黄县-蓟县-营口的海上商贸路线得到确定。从南越来的香料、珠玑、漆器用料以及蚕丝,输送到汉帝国各港口。

    同时,匈奴与东胡的兽皮、牛马羊牲畜、汉帝国的谷物,也通过这条海上商路,运往南越。

    公元前194年,汉帝国也好,南越国也好,都无心开启战事。汉帝国忙于在蜀郡严道铜矿大肆铸造五铢钱,发往市场,正式废除榆荚钱。

    自然粗暴废除榆荚钱,是相当扰民的行为,弄不好还会造成动乱。刘辟非采纳公孙援的建议,采用兑换制。

    半两钱重十二铢,五铢钱重五铢,榆荚钱一株不到。民间所藏的半两与榆荚钱,可按照一定比例在有司进行兑换。民间不得再使用除五铢钱以外的铜币。

    公孙援又建议,官府在收复口算时,可仍然接受半两与榆荚钱,按照比例进行等价,如此,可防止不法商人与官吏,从中贪墨渔利,苦害百姓。

    公孙援的建议得到了刘辟非的赞赏,刘辟非赏赐公孙援长安城府宅一座,嘉奖公孙援爱民之心。

    财政本就是公孙援的强项,如今既然明白了大将军的心思,公孙援办起事情来,自是行云流水,干脆利落。

    南越国方面,则在今日的珠三角一带,大肆推广“桑基鱼塘”,南越百姓用从辽东购买的铁农具,南方土壤本来难以开垦,但随着铁农具的推广,改造土地已经变得相对容易起来。

    南越百姓挖掘水塘,垒高土坝,种植桑树苗。为了增加规模,赵佗让吕嘉将大量西瓯族人迁徙到了珠三角一带,赐给他们土地,农具,让他们或转猎为农,或转猎为渔。

    整个中华大地的生产力仿佛都被激发了出来,百姓安居乐意,荒废的村落也有了人烟。

    但在这和谐的景象中,却也要不和谐的一面。

    随着五铢钱的推广,刘辟非颁布法律规定,凡在汉帝国境内经商者,不得再使用五铢钱意外的铜钱。为了安抚南越,刘辟非还派人给南越送来了人钱模,允许番禺官方铸造。

    之前,南越国大肆铸造榆荚钱,从汉帝国采购铁矿、谷物,赚的盆满钵满。可铸造五铢钱,已经没有什么利益可图,但南越国要与汉帝国做生意,船只停靠交税,需要大量的五铢钱。

    前194年末,吴淞上报赵佗,运往辽东的几十万榆荚钱,被当地商人拒收。据当地商人所说,之前仍有商人为了扩大市场,仍然愿意接受榆荚钱,作为货币。

    他之所以敢这么做,是因为榆荚钱还可以被农夫用来抵值交税。也就是说,榆荚钱其实仍然还可以充当货币使用。

    这位聪明的商人最后被人揭发。本来按照刘辟非颁布的法令,不过是剥夺家产,但最终这位商人以叛国罪被诛戮于市,一家老小被贩卖为奴。之所以是叛国罪,却是因为他从事海上贸易,所得榆荚钱被认定来自南越。

    若任由这位商人搞下去,大量榆荚钱仍继续流入汉帝国,必将阻碍刘辟非推广五铢钱的进度。这位辽东太守体恤上意,将其案子树立为典型,目的便是警告辽东的商人,不得再使用五铢钱以外的货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