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一十四章 郎骑竹马来
姐弟二人疾出岁羽轩,在空旷的皇宫内狂奔。 他们不知在匆忙什么,不知为何不能慢慢走,九哥已经回来了,应该从容才对。 顾淳风怀里还揣着那方从纪齐怀里抢出来的帕子。 她以为自己会被搜身,这方帕子会被拿走,却始终没有。 说明纪齐没有将这件事告诉其兄。 怎会呢?他不护家族了么? 那夜之后她再没见过他。她不想承认,心里却明白此刻匆忙除了为九哥为顾氏,也有些是为了他。 确认他周全就好。要紧时刻保住他性命就好。 她心中默念,正安门已在眼前。顾星漠见她仍不减速,一把将人拉住,沉声道: “堂堂公主、黑云骑的统帅,要这么疯婆子似地站去大祁国君身边?” 他说的是她举止,淳风却低头看自己一身花里胡哨的宫裙。 有些嫌弃,偏方才情急忘了换戎装。她勉强整理,又向弟弟确认发髻端正,方肃容敛色,与顾星漠肩并肩,步步朝正安门去。 阮雪音背对着正安门,所以是顾星朗先看见两人。 他有些紧张,只怕这短短距离不可信,下一刻就要生变故。 阮雪音瞧见他神情,赶紧回头,初一刻欣慰,跟着也紧张起来。 二人却这样一直走到了正安门下,穿过满地跪伏的群臣,走来了他们面前。 在正安门下时姐弟俩便把局面收进了眼里,自也瞧见了阮雪音跪在地上。 彼时淳风忙着为嫂嫂也平安归来高兴,顾星漠却压着声道:“过去了别乱说话。听嫂嫂怎么说。” 他们不明情况,却势必要配合帮衬;而阮雪音跪着这件事,极不寻常,很可能此刻在引导局面的,就是她。 那么他们就得一切行动听指挥。 “臣妹——” “臣弟——” “恭迎君上归朝!” 两人先尽礼数。 顾星朗令平身,淳风小漠站起,巴巴望阮雪音。 阮雪音原是要引导的,见他俩一副等着安排的模样竟是比自己还准备得好,有些哭笑不得,忙收起重逢心绪,肃声道: “君上归来已久,你们倒此刻才至。”语气神情不乏责怪,“叫本宫平白担心,还以为,是受了软禁出了事。” 最后半句她咬得重。 顾星漠心忖连这种话都讲出来了,看来是已撕破了脸,且需要明着发难,遂拱手道:“殿下所料不虚,臣弟与jiejie,这些日子都各自被困寝殿,出不得门。” 朝臣们当中该是有人有数、有人没数,所以这句话引起了不大不小的sao动。 “主君不在,你们贵为皇子公主,谁敢关你们?”这是一句明知故问,阮雪音朗声问。 顾星漠看向纪平,“是臣弟的姐夫,我大祁的,驸马。” 这也是一句意料之中的答,所以sao动没有变得更大,反而渐渐变小,在某一刻归于沉寂。 时至今日许多拉锯,实在已不必要。阮雪音复扭头望纪平,“大人还有话说么?” “臣无话可说。”纪平回得很快,全不慌张更无半分谋逆被揭的羞恼,一贯的合宜,显得坦荡。 “那大人,认罪么?” “不认。” 阮雪音回头看顾星朗。 顾星朗默了片刻,“新政,姐夫随身带着么?” 大概是因小漠刚提了驸马二字,他忽改了称谓。 “是。”纪平应,半回身。 便有一名吏部司侍郎也便是他的属下,双手捧一摞厚卷上来。 与苍梧雷火之夜上官宴的那摞不相上下,似乎还更厚,被纪平接过,袍服大袖一挥,厚卷便翻滚着展开在宽阔的主街上。 字朝顾星朗。 “这些日子朝议,臣一直在与诸位同僚议新政,增减修订,不敢懈怠。” 阮雪音目力好,又离得近,直接便能瞧清楚。字迹来自两个人,纪桓和纪平,她常年伴顾星朗在御书房,不止一回看过二人奏章。 蓦然就想起上官宴那摞厚卷,也是父子二人共书,如今已传得天下皆知。 “说起来臣父与上官相国,似乎还切磋商榷过。”纪平道,“所以许多谏议,同上官宴在苍梧的提法一致。” 顾星朗离得远,看不清,在这句话音落处跃下马背,走到长卷前。 父子俩的字迹其实有些像,纪平的更圆融,不若纪桓苍劲。 “君上的字迹,和臣父也有些像的。”似知道顾星朗在想什么,纪平又道。 此话原有大不敬之嫌,但举世皆知顾星朗是纪桓的学生,且为晚辈,字迹上得传承,情理之中。 换句话说,他们三人的字迹都有相似的神形。阮雪音没由来想。何止字迹,一个老师教出来的,顾星朗和纪平分明有相似的理想,只因位置、立场不同,做法也便相悖——本也可以不相悖,是为臣的一方动了彻底变革之心——这心思里有私欲,有不周山“天命”的煽动和上百年筹谋的骑虎难下,应该,也确有理想。 后世再来看青川这一段旧史,恐怕也不能一口定黑白吧。 纪平在许多关节上分明可以做得更绝而更可能取胜,却没有,也是为了给自己给父亲给家族,争一个不那么叫万人唾弃的身后名吧。 终究是个读了半生圣贤书的文人。 阮雪音不知该为此庆幸还是扼腕,艳阳漫皇城中只听顾星朗道: “在边境时朕与蔚君慕容峋相谈,听闻了一些上官宴的新政,确有许多重合处。”他认认真真在阅,“旁边的修订也不错,比如这条,” 他大声将其念出,旋即唤: “杜晟!” 本朝最敢言的谏议大夫忙出列。 “这条是你写的,想来是你的意见?” 君位上坐了十年,他一眼能辨每段字迹的主人。杜晟称是,不敢抬头。 谷酷“说说吧。”是让他详细阐释。 主君令岂有不从之理。杜晟虽觉心惊,到底开口作答。 这一起头便没了完。 当着来自举国各郡镇的百姓,顾星朗照着长卷上字迹一条条问,一个个传唤,至午时,正安门前近半臣工都出了列。 意味着此事一旦被定为谋逆,这些人,都得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