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迎接一个新的世纪
1999年,人类即将迎来新的世纪,另一个百年,第二个千年。有专家说,1999年不是20世纪的最后一年,2000年也不是21世纪的开始;也有专家说,1999年是20世纪的最后一年,但2000年不是21世纪的第一年。众说纷纭,各表千秋罢了。 京州的春天还是千百年来的春天,这座在普通中国人心目中充满了敬重和仰望的城市,在改革开放中快速发展,大楼越来越多、越来越高,马路越来越长、越来越宽,已见都市繁华,甚至有一种隐约可见的奢华。 姜晓洛在京州待了6年,中间还离开了两年,刚刚回来,对这座城市并不十分熟悉。从内心来说,他对京州并没有多少感情,更没有融入感。在与当地人的接触中,他或多或少地感受到京州人与生俱来的骄傲感,以及这座城市带给他们的一种自然的优越。 改革开放后,越来越多的外地人来到京州——全国的莘莘学子,寒窗十年,希望能够考上京州的大学,毕业后能够留在这里;怀揣着明星梦、歌星梦的少男少女们,背上行囊来到京州,蜗居在狭小的出租屋里,浪迹在电影制片厂的门口,还有影视棚和歌厅、KTV里,梦想着一夜成名,外称“京漂”;来自全国各地的农民兄弟,背着被褥、挑着行李来到京州,栖息在建筑工地、菜市场,日夜苦作,希望能够挣上几个钱,在老家盖上几间大瓦房,出人头地。 有人成功了,进了国家机关,当了官,留在了京州;有人出名了,成了歌星、明星,名利双收;也有农民兄弟,通过自己的努力,办起了商店、开起了饭店,有了自己的企业,在京州落了户,成了京州人儿。 但是,户在京州、人在京州,心却被排斥在这座城市之外。他们知道,本地人看不起他们,不论他们有多努力,他们还是外地人,是来京州抢工作、抢生计的。对外地人来说,京州人太傲、一股子痞味儿,一生下来就是京州人,学校有最好的教育资源,医院有最好的医疗条件,考大学都要比外地人少上几十分,毕业了能进国家机关,能进国家企业。他们把这些看作是自然而然的、应该的,就是因为他们是京州人。 姜晓洛25岁了。从部里回来后,一切又重新开始。他原本想着在部里这个平台上努力几年,干出点名堂,在京州结婚,真正地留在京州。不论会不会被当地人看得起,但至少他的儿子,还有他儿子的儿子,生下来就是京州人了,几代人熬下来,也就没人知道他的祖上是个外地人,也就成了地地道道的京州人儿了。 但是,一时的冲动将姜晓洛打回到原来的起点。他想起了司马君、关倩,自然还有骆雨儿,他用一个不成熟的举动结束了一份感情,并很快得到了回报。这是姜晓洛人生中的第一次,也是最大的一次挫折,他有了离开京州的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