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白银(上)
回到山东的高俊心情不佳,这谁都知道,因此,也有人想趁机干几件让高俊高兴的事,稍微缓解一下过于压抑的气氛,孔元政就是这批人的代表。 早在前年,根据地就已经定下了今年铸币的基本计划。之后,财政相关工作一直在有条不紊的进行当中,根据地的白银储备节节攀升,在去年达到了二十万斤,已经具备了铸造银币的条件。 所以,高俊刚刚返回根据地没多久,孔元政等户政府干部就主动上门来,请高俊去看刚刚修建好的铸币厂,在这个最新的铸币厂内,孔元政等人计划在一年内铸造30万枚银币和400万枚铜币。 目前,太平军控制区是完全的银本位,铜币是作为银币的辅币出现的,银币以重量计,最高的储值银币重达一两,但这类银币通常只进行大宗交易,市场上常见的则是五钱、一钱、五分的银币,以及价值一分的各类铜币。 与此同时,为了方便使用,规定银币一分面值十文,尽管银币以重量计价,但面值的标志依旧以文来显示,如一钱重的银币,其面值标志为百文。 由于工艺的原因,太平军最初铸造的这批货币没有太多装饰花纹,但要保证每两枚货币之间形制的高度统一。 所有的银币中间都有方孔,在方孔的上下写面值,背面横写太平两字,用宋体,这两个字字形简单,百姓们也都认得。 铜币则从一文到十文都有,通过不同比例的合金来标定价值,以保证这些铸币价值与其本身金属的价值相当。 除此之外,由于铸造需要的工本费,表面上来看,为了铸造这些钱,高俊还略微亏本了一些,将原始的银锭和铜锭拿出去贸易,还省下了一笔铸造费,价值也没有区别。但高俊却不这么看待,成熟的铸币意味着商业繁荣,这对目前的太平军来说意义尤其重大。 这确实让高俊开心了许多,白花花的银子总是让人心情莫名舒畅,看着铸币厂里哗哗流淌的大量硬通货,高俊似乎看到了太平军的铸币已经延伸到了世界各地,看到奈良、升龙或者开城的商人在使用太平军铸造的银币。 有关货币的法律还在制定,高俊对于他们已经越来越没有耐心,于是先用行政命令规定:太平军铸造的新式硬币不得在根据地内被拒收,同时,严厉查处一系列故意磨损货币,或者是熔炼货币改铸的行为。也禁止市民们为了方便交易而将银币随意裁剪,甚至只铰下一个角来贸易的方法。 尽管银币已经铸造出来了,但是想要让这些钱得到百姓的认可还需要根据地机关以身作则,首先,官俸和军队的军饷全部采用新铸币发放,除此之外,农赋以外的其他税收都可以用新币来缴纳,根据地机关予以完全的认可。 在根据地范围内,人们对新铸币的接受程度很高,一方面,户政府早有计划,六条政纲现在还矗立在石壁上,而另一方面,报纸等媒体对新币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大大缓解了市民们的心理预备,让他们在新币发行之前,就对这种银币的各项指标了如指掌。 不过,除去根据地内的平民百姓之外,高俊还需要另一群人认可新式铸币,那就是与高俊有直接来往的各类商人。对于这一点,户政府非常有信心,早在发行新币之前,他们就已经做了详尽的调查,无论是南宋商人还是日本商人,都对送来的银币样品赞不绝口,认为这种银币可以有效的方便大家的贸易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