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后与前(上)
另一个供应充足的是食盐,山东本就产盐,在推行晒盐法之后,食盐产量也连年增加。所以汤里面倒也有些味道,只可惜现在正值冬季,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鲜菜蔬可以佐味,汤里面飘着的是一点点淡紫色的柔软的藻类植物。 来自山东西部的士兵们根本不知道这是什么东西,只有那些登州莱州的军兵认得,向战友们介绍,在海边的岩石上经常长得这些,用刀刮下来烤干之后可以存放很长时间,用来煮汤倒也不错。 “那这东西到底叫什么?” “紫菜。” 一大碗掺着米糠和小米的米饭,一碗紫菜汤,这就是绝大部分光军士兵的晚餐,除此之外,各都也都带了些咸菜之类的东西可以佐餐。 高俊吃过何志也带过来的“香的打耳光也不放手”的梅干菜,评价是:“像是把树叶和马粪消化物一块腌了。”何志也去北京的时候也吃过萝卜条咸菜,评价是:“相比于吃这个玩意儿,我宁愿没暖气。” 不过两个人很快也就和解了,咸菜这东西就没有个好吃的,还不都是各地人自己吃自己的吃习惯了,任何一种咸菜放到外地去评价肯定是又腥又臭又难吃。宁波渔民喜欢吃的臭冬瓜,在高俊看来是应该尽快送到核废料处理填埋场的东西,但是,对于海上生活凶险的渔民来说,却是佐餐的唯一法宝。 士兵们也都是各自带各自的咸菜,光军倒是也搞过几个制式咸菜的样式,受到了不错的评价,目前正在全军范围内逐渐推广。 除此之外,则是在战斗时不及开锅造饭的情况下,所用的快餐食品,主要是炒面和熏rou。 用小麦粉、高粱粉和豆粉混合,加盐和糖,再稍微加一点别的香料作为佐料,炒制出来的一坨黄褐色的面粉,这就是志愿军赖以为生的炒面。光军虽然给他起了个得胜粉的名字,但依旧不能掩盖这种食物在味道和营养上的缺陷,但足以应急。 rou就不一样了,由各都的军判亲自掌管,写好封条,战时分发。 有干rou,自然也有鲜rou,这在军队里算是高级食品,往往隔几日才能吃一次,再或者就是受伤立功时可以吃到鲜rou,一般是做成rou汤。 煮rou也是个考验人的功夫,到目前为止,光军还没有专门的火兵建制,做饭都是由贴军负责的,庄稼人可没有做rou的手艺,万一熬成一锅臭汤,反而浪费资源。所以,早在几年前,高俊就委托根据地内原本各大著名酒肆饭店的师傅帮忙参考详细,做出了标准炖rou用料,用小纱袋包着,煮rou的时候往里一放,做好之后捞出来即可。五花三层的净猪rou切成小块儿,大锅香料一煮,熬成浓汤,每人的饭碗里浇上一勺,保证士兵们把碗舔得比脸干净。 本来高俊也想荟萃南北香料精华,整出个十三香来,让大家知道什么叫中华美食。但是,到实际cao作时才发现,尽管已经搞出了比较通畅的海上贸易,但来自东南亚的香料依然贵得吓人,只能悻悻作罢。 另一个重要的蛋白质补充来源是禽蛋,普通士兵们偶尔能吃到带来的咸鸭蛋,但是却看不到鲜蛋,这东西储存运输太过困难,就算根据地有也运不到河东前线,只能花钱从周边居民的手里买,量不大,也难以保证持续供应,是专门给伤病号补充营养的。 有赖于河北十万民工的辛勤转运,光军前线补给充足,从根据地生产的粮食源源不断的运送到子弟兵手里,高俊在营地里还专门又划分出若干区域作为应急储存仓库,应对后路被断的突发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