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六章 太极
青火道人并不止是单纯的道者,他同时还有不俗的武功,具体有多强李刚就不得而知了,因为对于道者而言,武学修为的境界在很多时候,是代表不了战斗力的。 哪怕是同为宗师级武者,道者的战斗力也是垫底的存在,这不是李刚在贬低道者,而是人家练武的目的,真的是强身健体而已,并不是用来争强斗狠的,这个世界的道者很纯很真。 李刚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既然在青火道人这里学得道家奥义,他自然也有回礼,道德经这种传承千年的道家典籍,李刚自然是不会,他又不是道士,或者爱好道文化的人。 他拿出来的是太极拳,太极拳只要是华夏人,应该就没有谁没听说过的,这套拳法虽然变种甚多,李刚也没有悉心的研究过,现在的他已经没有天天打太极了,只是时不时的打一趟权当情怀。 太极拳能流传的如此之广,绝对说明其有非同寻常之处,其他的东西李刚不知道,但对于养生这方面,经过华夏无数大爷大妈的切身体会,这方面绝对是杠杠的。 其实李刚知道,大部分的只要武学不练错,都对身体有益处,太极拳之所以流传如此之广,除了它真的有养生之用,太极拳最大的买点其实是,上手根本没有门槛。 这也造成太极拳易学难精的局面,哪怕是李刚今时今日的武学经验,他也没法领悟太极的奥义,除了太极的确高深莫测外,最主要的其实还是和李刚所学不合。 李刚一身的武功,就没有一部是后发制人的武学,他一身所学都是讲究先发制人,直白的说就是和对手硬钢,看谁先扛不住。 李刚拿出太极拳,自然不会大大咧咧的说,老子这里有有一套太极拳,怀疑是破碎虚空强者留下的拳法,就当给道长这些日子讲道的谢礼了,他还没有莽到哪个程度。 “青火道长,晚辈这里有一套学自道家的太极拳,一直百思不得其解,现今有幸遇到道长,还请青火道长指点一番。” 青火道人面无波澜的道:“贫道武功低微,指点却是不敢当,如李居士不弃,愿与贫道一同探讨,自是欢喜不尽。” 居士是道士对在家信道者的泛称,当然在华夏一些文人雅士,也喜欢以居士自称,如李白自称青莲居士,苏轼自号东坡居士,唐伯虎的六如居士之类。 李刚摆开架势,一套太极拳被他打的像模像样,当然这套太极拳法,在李刚身上却是看不到丝毫的飘逸自然,太极拳并不是软绵绵的拳法,这是一套重意不重形,形态沉稳神意自然的拳法。 太极拳在华夏武学界的地位是相当高的,太极拳在武学界也叫内家太极拳,而作为创立太极拳的张三丰,则被武学之人尊为是内家拳法的祖师,而这套太极拳正是内家拳之首,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华夏的传统太极拳流派无数。 张三丰不但创立了太极拳,而且还创立了八卦拳、形意拳、五行拳、混元拳、玄武棍等武学,这些武学都是张三丰,从道家典藏的奥义之中领悟引申而来。 这些武学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内外调和阴阳变化,讲究意、气、力的协调统一,虽然动作沉稳,姿态含蓄,但劲力浑厚,神意悠然,完美的诠释了张三丰重意不重形的武学核心理念。 太极十年不出门,形意一年打死人。 太极拳的确是张三丰的代表拳法,但不要忘记形意拳也是张三丰创立的,这是一位静如处子,动如脱兔的道士。 李刚虽然不能完全理解太极拳的奥义,但以他的武学见识,多少还是能模仿出几分太极拳的神意,原本波澜不惊的青火道人,看李刚打到一半的太极拳,眼神已经完全变了。 李刚连半路出家都算不上,自然不懂太极奥义,但当初教李刚练太极的大爷,可是和李刚吹嘘过,这可是正宗的武当太极拳,是他去武当山旅游的时候,和武当山的道长们学的,这是最原始的太极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