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苏秦借书
古代高人是不是都喜欢住在山洞里的?苏秦摸摸鼻子,笑了起来。 里面幽深不见尽头,让举着油灯的他有种探险的兴奋,深呼吸,平静一下心情,看着脚下慢慢向洞深处走去。 一路手扶墙壁,在走过一段狭窄甬道之后,眼前豁然开朗。一个偌大的洞xue现入眼帘,纵深大约100步,横宽50步左右,隐约听到泉水流动的声音。 更奇妙的是,洞上方有个脸盆大小的孔洞,天然光束照射下来,不仅让洞里陈设一览无余,而且空气十分流畅。 这里陈设极为朴素,左边是一张木床和案几,右边是一排排木质书架。 苏秦首先走到木床边,看得出,这床被东郭琴打理得非常干净。 但床上用品简陋得令人想哭。 草席,木枕,麻被。 他掀开席子,里面的干草还好没有潮湿,又查看木枕和被子,也没有发霉,显然是经常拿到外面去晾晒的缘故,这样鬼谷先生一回来,随时可以入住。 床榻边是一张没有漆过的原木案几,本色的木质条纹上有几条成年累月留下的墨迹,几上有盏青铜小灯,上面浅浅的灯油里,还残留着一截泛黄的灯芯。 除此以外,案几的右上角,搁着一笔一墨,和一卷空白的竹简。 苏秦立在一旁肃然起敬,想象当年无数山居之夜,万籁俱寂之时,鬼谷先生跪坐在一盏孤灯之下伏案写作的情景。 自古圣贤皆寂寞。 不是他们喜欢寂寞,喜欢离群索居,之所以选择独处或许是因为宁静才能致远,离人才能知人。 据张仪介绍,鬼谷先生淡泊名利,虽有惊世之才,却不求闻达于诸侯,视富贵如浮云,宁可布衣粗食隐居山野。 我苏秦做不到这一点,果然只是一个在名利场打滚的俗人罢了。 他自嘲地笑笑。 所谓为民为苍生,是不是自己安慰自己的一个漂亮借口呢? 想起上次在桥上与张仪的一番对话,此刻想来,心里有点发虚。 苏秦心情复杂,不得不承认自己对名望和权势有着本能的欲望,如何在自己和苍生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或许是自己很长一段时间需要思考的问题。 …… 苏秦呆呆看着,感慨良久。 然后举着油灯向右侧的书架走去,又停下脚步,这才发现脚下居然有一条肩膀宽的山泉蜿蜒流过。 他蹲下用手抄起一口水,饮了一口,清纯润喉,比清溪谷的更甘甜。 沿着泉水上游找去,发现它由东而来向西穿壁而去,居然是人工开凿的。 他眯起眼,看向头顶那个透光的孔洞,洞口直下的落点,正好对着下方的溪流中段,这样下雨时,雨水顺溪流而去,不会积在洞里,果然巧夺天工。 睹物思人,这里有光,有水,有空气,唯独缺了洞的主人。 …… 洞xue右侧是七排木质书架。 约有八尺多高,三丈之宽,远看上去,像站着一排排黑压压的巨人。 虽然洞里有光,但这里还是稍稍偏暗了一些,苏秦举灯走了过去。 发现每排书架共分为十二个竖格九个横格,每竖格都悬挂着一块竹牌,上面按内容写着竹简的分类。 苏秦举灯从头到尾细细查看,从第一排书架开始,依次排列的是: 第一竖格,儒家 第二竖格,道家 第三竖格,墨家 第四竖格,法家 第五竖格,杂家 第六竖格,名家 第七竖格,农家 第八竖格,兵家 第九竖格,医家 第十竖格,阴阳家 第十一竖格,小说家 第十二竖格,纵横家 熟读历史的苏秦知道,这是诸子百家中,在当时最有影响的十二个流派。 据《汉书艺文志》记载,春秋战国时期所谓的诸子百家,数得上名字的共有189家,相关著作共有4324篇,而且更夸张的是,据《隋书经籍志》记载,诸子百家其实有上千家之多。 哇呜。 苏秦吐出一口气,看看后面那几排,这成百上千个流派不会都在这里吧,就算从一岁开始看到老也看不完啊。 别的流派,他都如雷贯耳的,但那个“小说家”是什么回事?战国居然这么早就有人开始写小说了,太好了,有小说看了!他心中一喜,快步走到这一格前,抽出一卷竹简,书名写的是《周考》,又抽出另一卷,书名《青史子》,苏秦兴冲冲,就地蹲下细细翻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