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光速旅行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汉书·董仲书传》 在电影《阿凡达》中,男主角是个腿脚不便的退伍军人,借助一种关键的机器(脑信息“棺材”)与外挂人造生物阿凡达建立联系,主角通过这个“棺材”附身到人造生物阿凡达体内。基于此,电影作者设定了一个关键的伦理逻辑:“棺材”内的人和现实中的阿凡达不能同时存在脑信息,要么阿凡达睡觉,要么主角到脑信息“棺材”里睡觉。所以,避免了很多没法解释的伦理冲突,在影片的最后,主角褪去了地球人的皮囊,在一个充满仪式感的“生命之树”篝火晚会上选择了永久成为阿凡达。毕竟这部电影是要用来卖钱的商品,导演最终迁就了观众。对于口味受限于传统的电影受众而言,合伦理比合物理更重要。 如果脑信息是身份的全部,那么一定可以做到“棺材”里的主角和现实中的阿凡达同时存在。可是这样一来,阿凡达就从此与腿脚不便的退伍老兵产生了分叉,两个生命从此获得不同的轨迹。而阿凡达再也回不去主角的身体了,回去即意味着二者之一的死亡,除非他们其中之一从未“生”过。导演恰好是这么安排的。但凡涉及干预生死的能力,都会触及传统的人伦底线。 房间片刻间一阵沉默,大家都在思考自己地问题。“永生”地问题并未阻止任微青思维的飞快运转。任微青一直在思考这些哲学问题,或许这些哲学家们最关心的问题仍然是:人类存在的核心意义是什么?或者说人类的目的是什么?这和2000年以前地哲学家并没有什么不同。 目的,是一个关于人类意识的终极思考,也许现在还没有答案。也许永远不会有答案。但是,在寻找答案地过程中,我们总可以做点什么。为了离答案更近一点,有所行动,这些行动就是意义的意义。意义的意义是关于现在的发生。“现在”的本身就很难理解,“现在”是个与过去、未来交汇的时间结点。表面上,既可以将现在定义为过去,也可以将现在定义为未来。无论我们现在做点什么,都将成为过去,而这个过去形成面对未来的背景。现在是一个结点,利用质能关系的驾驭能力主动调整过去面对未来的背景的结点。 “时、空”是信息,信息就是质能的基本关系。过去和未来也是连续的,通过现在为系带连接起来。智慧是熵信息,区别于熵能量。信息是什么?很难用语言解释。时间坐标中的“现在”,就是为了让信息熵和整个世界建立联系。每个信息熵体都有各自的现在,“现在”将整个世界联系在一起。 现在是一个时间坐标信息,我们知道没有运动就没有时间。但现在任微青必须换一个思路和视角:三维的空间中最大的速度,也是最恒定的速度——光速。如果宇宙中的一切运动都是光速,时间仍旧没有意义。所以,在时间的概念中,时间就是一切与光速运动的速度差产生的信息。 信息是与质能关系同时产生与存在的事物,信息以熵的形式以质能关系为载体传递出去。但在信息熵递延的过程中,伴随信息的转述传播过程会消耗时间。这个时间不是信息本身的,而是信息的载体是能量。任何信息的发送到接受都需要时间。这就是自己的“现在”和别人的“现在”的区别,“现在”也是解决多维度论点的关键存在。 而现在的所有信息目的都是为了改变未来。我自己的现在是别人哲学意义上的过去,而也就是我自己哲学意义上的未来!对于自己来说,现在就是未来,这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错误。 我们不一定知道人类的目的,但很显然,我们知道无论目的是什么,都必须通过现在做点什么去实现。 在任微青看来,三维空间与运动所产生的时间有莫名其妙的共生关系,光速是三维世界的边界。用通俗的理解,来自光速*寿命之外距离的世界,是另外一个三维世界;从1万年以前发来的太空电磁波,是这个三维世界的能量。那么,通过预见发送到未来的信息,对于未来是某个时空维度中的人,岂不是无由的提示。 对于从事信息工作的人,并不难理解“时间、空间就是信息”这个观点。但“现在与多维度”这番话让胡作非顿时觉得高深莫测,不知所言,但又不好直接的问。任微青并不觉得意外,因为任微青还有一个专业出身——天体物理,而在座的任何其他人都没有涉足这个专业。 许多的科幻作品热衷于时间上的穿越,这能够极大的满足浪漫主义情怀。 在物质的世界中,光速是不可逾越的速度障碍,称之为“光障”。时间穿越总是会和“光障”的突破建立联系,速度是空间和时间信息的复合关系,一再以资源的身份出现,却一再被遗弃。因为用信息来描述信息是科学研究的禁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