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九章 长安城来人
同时占据了豫州的袁术,以及荆州刘表,都对此事反应不小。 河内郡虽然没有和他们二人的地盘相接壤,但是河洛三郡,拿下了河内郡之后,下一步不就顺理成章的是河南尹了吗? 等到河洛地区三个郡全部落入吕布之手,那到时候吕布的地盘就要和刘表以及袁术相互接壤了。 那么吕布会不会对自己所管辖的范围产生威胁呢,这正是刘表二人所担心的问题。 吕布这个时候所表现出来的势头相当之猛,随同袁绍灭掉公孙瓒,同时逼迫袁绍不得不放弃幽州二郡,又在河内郡强势打败曹cao。 基本上表现出了一种无一合之敌的感觉,天下间没有人不忌惮吕布所展现出来的威势。 只是刘表、孙坚、袁术和刘鹞四家正纠缠在一起,他们四方的地盘就挤在一大圈里面。 所以对于这些人来说,彼此才是首先要除掉的对手,至于吕布,这不还没拿下河南尹嘛。 真正对吕布感到十分忌惮的,不是别人,正是那位隐形盟友董卓。 在吕布拿下河内郡的消息传出去之后,半个月时间,从长安城快马加鞭赶来的使者,就到了吕布面前。 “参见吕将军,再下乃是太师麾下使者李肃,特地携带太师的书信,前来求见将军。” 这李肃不是别人,正是当初替董卓办事,劝说吕布归顺董卓的那个同乡人。 不过由于劝说失败,董卓迁怒于他,不仅把他的官职贬低,事后还因为吕布所展现出的极大威胁,更加一贬再贬。 “原来此次的使者是兄长,当初洛阳一别,如今已是数年之久,实在是令人唏嘘叹惋!”吕布一脸激动的说道。 李肃面容萧索,略带苦笑之色,对吕布拱了拱手说道:“想我当初还劝奉先投靠董太师麾下,自认为董太师乃是明主。” “可事实证明,还是奉先的判断对了,投靠董太师远不如自己独立而为。” “如今你我再相见,彼此身份已经有如天渊了,奉先已然是万人敬仰的并州刺史,我却仅仅只能在太师手底下担任一名微不足道的小将。” 吕布神情郑重,摆了摆手说道:“兄长莫要妄自菲薄,董太师只不过不曾领会你的才干。” “等此次你回长安城去,我必定修书一封,向董太师言明,你回去之后必定得到重用!” 其实对于李肃这样的人,吕布说不上什么好感,自然也没什么恶感。 毕竟当初也是各为其主,大家彼此心中各有想法罢了。 二人又寒暄了一番,随后李肃才郑重其事的从怀中把董卓的书信拿了出来。 “吕将军请看,这是太师亲笔所书,让我亲手转交给将军。” 吕布点了点头,随后一旁的侍卫就把书信转呈到吕布案前。 吕布快速的拆开来,从头到尾仔细阅读了一遍,随后脸上露出了意味深长的笑容。 吕布没有谈论书信中是什么内容,只是继续问李肃道:“不知太师可还有什么言语要对我说的?” 李肃点了点头,随后对吕布说道:“太师也没说别的话,只不过有一句让我转交给将军。” “你且告诉奉先,步子跨的太快,容易摔着了,还是要静下心来安稳一段时间才好,要不然容易让彼此都不太安心。” 吕布一听就知道这话是什么意思,但还是没有多说什么,只是对李肃说道: “往昔一别,没想到今日还能再见,眼看也临近晌午,兄长便留下来,与我一道用餐吧。” 李肃自然是求之不得,他现在巴不得和吕布更加亲近一些,只会担心这样的机会太少,哪里还会顾虑太多。 其实这一次的任务,是李肃亲自向董卓请求而来。 而董卓想起李肃和吕布是同乡,二人之间的关系说不定比较亲近,可能对于达到这一次目的更有便利性。 所以董卓也就欣然应允了。 而李肃之所以主动请求出使,目的不是别的,就是想看看吕布这里,能不能给他某个好出路。 毕竟他在董卓那,实在是有些混不下去了,一贬再贬不说,还招人排挤,惹人白眼。 李肃现在都还记得当初吕布所说,董卓不见得是什么天下明主,如果自己在董卓手底下待不下去,大可以到吕布这边来谋个差事。 李肃一直记着这话,情况越差,他就越发念叨起吕布说的正番话。 但现在时过境迁,双方的身份差距已经有了天壤之别,吕布是否还会愿意接纳他呢? 李肃不敢肯定,因此只能相当谨慎的不断做出试探,却也不敢明言。 宴席之上,吕布笑着给李肃倒了一杯茶水。 “兄长可千万莫怪,在我手底下实行禁酒令,不论是士兵还是我,都不能够饮酒,否则要予以严惩,也就只能够以茶代酒了,还望兄长见谅啊。” 李肃赶忙按住吕布的手,有些惶恐的说道:“奉先可千万别折煞了我,应当是我来倒茶才对。” “以茶代酒,实在是好啊,粮食多么珍贵,能省就省一点,可别都用在酿酒上了。” 看李肃这副惶恐的模样,吕布也就不强行给他倒茶了,二人随后坐下,边吃边聊。 吃了几口菜之后,吕布突然问道:“不知兄长这些年,在董太师手底下过得怎样啊,是否还算如意?” 李肃精神一振,知道重要关节来了,他有没有发家的机会,就看现在能不能够说好了。 “唉,我也不瞒奉先了,这些年在太师手底下过得着实不怎么样。” “别人都水涨船高,我的官职级别却是一年比一年低,拿的俸禄反倒一年比一年还少,当真是令人心酸。” 吕布立马露出惊奇的神色,有些疑惑的问道:“兄长何至于此,就算不受董卓重用,也断然不至于越走越下啊,莫不是兄长犯了太师的什么忌讳?” 李肃叹了口气,对吕布说道:“当初我奉命前去劝说奉先归顺太师,却没想到奉先心有宏图大志。” “劝说失败之后,太师将其中过错都归结在了我身上,认为是我办事不力导致如此结果,因此对我一直不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