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抬走,下一位
机应实验室,高精密数控四轴联动蜗杆实验台。 “新型微处理器,自主研发的32纳米制造工艺,执行单元比市面上最先进的微处理器多四倍,算术逻辑单元、时序和控制逻辑部件均为世界领先,最大工作频率可达4G,精度浮点运算速度峰值为每秒1600亿次” 围绕着展台上的一台精密控制器,丁升开始给杨怀谷大致讲解着产品的主要参数。 “自主研发纳米制造工艺?难道你这是‘华夏芯’?” 华夏芯,顾名思义就是由华夏自主研发的芯片。 概念源自2004年华清大学自主研发的32位微处理器THUMP,这块处理器的诞生标志着华夏在自主研发处理器芯片的领域迈开了实质性的一步。 不过受限于技术,国内在服务器、高性能计算机、高吞吐计算应用以及工业控制等高端领域的应用中,还是以英特尔和AMD为主。 “是的,虽然有点难度,但我成功了” 丁升点头,他就是这么强,没什么不好意思承认的。 就是后半句就有点假了。 如果不是为了故意阉割处理器性能,同时机应实验室的实验设备不足以支持更高精度的制作工艺,丁升是无论如何也不会使用老旧的32纳米平台的。 这对他来说,就跟在2011年还用飞鸽传书来互相通讯一样难受。 呃 你咋不上天呢! “除了新型处理器以外,这套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内置了超大容量存储器,内置了业界最高水平的基本指令,控制规模是三菱FX3U的八倍,内置独立多轴定位功能,基本单元均可连接全通通用的适配器。” 也就是身旁站着的是杨怀谷这样的专业人士,换个普通小白,早就睡着了。 “总而言之,我这款新型微处理器可编程逻辑控制器说是全球第一,中间空两档,才是OMRON、西门子、罗克韦尔那些。” 丁升自信满满的说道。 “等等” 杨怀谷被丁升秀得头皮发麻,这小子今天是怎么母猪戴胸罩,一套有一套的这么的装呢? “我年轻的时候要是有你这么能吹能干,早就拿诺贝尔物理学奖了,真是长江后浪推前浪。”看着丁升,杨怀谷再一次开始意识到了岁月不饶人。 未来,属于这些年轻人的。 有关于这套控制器的水平,不需要丁升亲自上阵吹,论文中已经写得明明白白,杨怀谷看得认真,这些参数多是心里有谱儿。 他只是真的没有想到,这种超出当前世界三年,甚至五年的产品真的被丁升给做出来了。 而且是一己之力。 “杨院士您谦虚了,以您的成就拿诺奖是早晚的事儿。” 丁升这话没有半分恭维的意思,从十几二十年前开始,杨怀谷就一直是华夏国内最有希望获得诺奖的物理学家之一。 奖是肯定会拿的,就是不知道还要排多少年的队。 “行了,说回眼前的事吧,我会立刻着手帮你安排论文上刊,这段时间我一直在拔高对你的期望,没想到还是远远低估了你,老师很感谢你去年来参加渝州大学的自主招生。” 杨怀谷的一生都献给了物理学,唯一的遗憾也因为丁升的出现而得到弥补,他是发自内心的觉得欣慰。 “谢谢老师。” 这是丁升第一次叫杨怀谷老师,他以前都是叫杨院士或者杨老。 刚才杨怀谷掏心掏肺的讲了动感情的话,丁升自然也要有所回应,他又不是机器人。 凭心而论,这段时间以来但凡丁升请杨怀谷帮忙,对方都从未拒绝,哪怕有时候会有些小要求,也从不为私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