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 历史小说 - 大世王朝在线阅读 - 第228章:群蝗来袭,再战寿春

第228章:群蝗来袭,再战寿春

    就在梁何都接到老家被偷的消息的同时,徐灿也得到了一个不太好的情报——由朱子洺、方靖远率领的二十余万叛军,已经进驻宛陵了。

    宛陵是丹阳首府,宛陵如果失守,那就只代表一个信号:叛军的下一步目标,就是九江!

    当年朱子洺在会稽被徐灿打了个半死,这些年经过一番卧薪尝胆后,元气已经逐渐恢复了。对徐灿这个打着清理门户的口号,却时刻都想置自己于死地的“恩师”,朱子洺也是恨得牙痒痒。正准备找机会报复时,耿烗的求援信就及时赶到了。原来,在战场上初次与世军交手后,耿烗就明白,光凭自己,绝不是这些虎狼之师的对手。于是便急忙派人去会稽、庐江两地找自己的难兄难弟搬救兵。庐江路近,消息到的也早,方靖远一听是自己的兄弟有难了,二话不说便带着手下赶来支援了。结果还没等他走到半路,寿春前线的最新消息就又到了——耿烗中计身死,麾下兵马全军覆没。

    方靖远不愧是耿烗的好哥们,当他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刻转道去了丹阳,主动去替耿烗守住他的老婆孩子以及所有遗产。此时丹阳内部虽然有些驻守的士兵,但却是群龙无首、一盘散沙。方靖远不费吹灰之力就攻克了丹阳治所宛陵城,并将耿兄弟的所有遗产全部吞进了肚子里。另一边的朱子洺得到消息要稍晚一些,但消息慢不代表他就跑得慢。方靖远攻克宛陵后还不到第三天,朱子洺就火急火燎的赶到了。

    扬州叛军有大大小小十几路,但其中势力最大的就属耿烗、朱子洺、方靖远这三路了。其他的说好听点叫义军,但充其量也就是些乌合之众罢了。几千人有之,几百人有之,几十人也有之,相比耿烗等拥兵十余万的,说这些人是叛军都有些抬举他们了。朱子洺和方靖远凑在了一起,互相一合计,于公于私,眼下他们都必须要先联手弄掉寿春这颗钉子,否则往后的日子谁也别想过得踏实。此时两人的兵力加起来已经近十五万人了,再加上沿路临时招募的一些人、耿烗各地投降的部队,两人手上可供调遣的人数大约在二十万人上下。

    二十万,看上去很吓人,但也仅限于吓吓人了。这二十万人中真正有战斗力的,其实还不到五万人。因为在朱子洺和方靖远等叛军头头的入伍标准上,没有各式各样严格的标准,只有最简单的一条:是人就行。甭管你男的女的老的少的残的瘸的,只要是个人,都算一个兵。门槛设的如此低,那自然是什么人都往这儿挤了。更何况叛军虽然伙食不咋地,但好歹有口吃的,饿不死。

    在这些吃了上顿没下顿、家破人亡的难民看来,什么国家大义都是狗屁。一块硬如铁的胡饼,一口馊了好几天的饭食,远比所有的忠孝礼义都管用。

    虽然叛军战斗力不咋地,但毕竟是二十万个人,不是二十万头猪。有句老话说的好,战力不够人数来凑。这二十万人真要打过来了,一人一口唾沫也能把寿春城墙给唾塌了。而此时的寿春还没有从上次的大战中缓和过来,元气尚虚。徐灿已经上了年纪了,他知道,如果仅凭自己,绝对不是这些叛军的对手。在万般无奈之下,他只能再次向世国求援。

    向哪里求援呢?刘仕闼是不能再指望的了,两个人经过上次的不愉快后,彼此看对方都不顺眼。去找刘仕闼,除了冷言冷语,徐灿得不到任何支援。那眼下唯一的希望,就是直接把求援信递给世国朝廷,请世皇慕容皓出兵救寿春了。

    至于条件嘛,那自然就是寿春城了,别的也打动不了这位世皇陛下。徐灿自歼灭耿烗之后,世军强悍的战斗力也令他心惊不已。他心中一直坚守的某样东西开始动摇了。后来又听自己长子徐若说起去下邳路上的所见所闻,那种国泰民安、百姓安居乐业的景象,在徐灿的心里一直挥之不去。渐渐的,徐灿心里也想开了,汉室已亡,世国明显做得比汉朝更好。自己做官的初衷,不就是为了百姓吗?现在既然百姓认可了世国,为何自己还一直无法释怀呢?

    反正我已经坚持到现在了,即使放弃,后人也会原谅我的吧?看着笔墨未干的求援信,徐灿不断地在心里安慰自己。

    求援信送出后不久,叛军就已经攻入九江边界了,徐灿刚刚收复的一些地方再度落入敌手。徐灿在寿春集合了三万名临时凑齐起来的新兵和民兵,静静的等待着昔日学生的到来。

    在世国大军来援之前,他已经没有任何退路了,除了坚守,就是坚守。

    如果刘仕闼知道此间的情形,一定会庆幸不已——当日撤退的时候,他要再犹豫个个把天,那他也就别想走了。留下来一起陪着徐灿受罪吧。

    求援信很快就送到了长安,慕容皓对这件事十分重视。当然这和什么道德感荣誉感没啥关系,真正吸引慕容皓的,只是寿春城而已。拥有了寿春,世军就等同于在扬州北部有了一个立足之地,届时进可攻扬州,退可守豫、徐二州。在于文武群臣商议之后,慕容皓当即下旨给正在坐镇豫州的狄无伤,命他联合徐州刘仕闼所部,一齐去支援寿春。

    旨意到了豫州,时任豫州刺史的狄无伤立刻招来萧平商议战事。狄无伤想要直接率军前去寿春参战,但萧平却保有不同的意见。他认为,应该从汝南出奇兵,偷袭叛军的大后方庐江。两人各持己见,争论不休。最终还是狄无伤主动让步了,他拨了两万兵马给萧平,命他偷袭庐江。而狄无伤自己则依旧率大军前去与刘仕闼会师,共援寿春。

    狄无伤率军赶到下邳,刘仕闼却报病不出,只派了刘善代他出阵。关于刘仕闼先前在寿春与徐家父子的恩怨情仇,狄无伤也多少了解些,见刘仕闼坚持不来,当下也不勉强,只和刘善合兵一处,朝着寿春方向而去。

    萧平也信心满满的从汝南出发了。在他的率领下,世军一路杀入庐江,势如破竹,无人可当。所到之处,各县各城无不望风而降。但令萧平郁闷不解的是,他一直在派斥候注意着九江方向的动态,准备随时迎战退回来的叛军。但不论他怎么等,在庐江怎么闹腾,九江方面连个鬼影都没回来。

    直到萧平率军攻下舒县,九江方向才有新情报传来。只不过让萧平失望的是,这个消息并不是叛军回巢了,而是叛军在庐江、九江边界加驻了不少兵马,以作防御之态。

    萧平守着空巢般的庐江,顿时有些哭笑不得。他虽然攻下了庐江治所舒县,但这里早已被蝗虫般的叛军给啃食干净了,满街都是饥民难民,谷仓里却一粒粮食也没有。萧平的随军军粮并不多,哪有余力去救助这些难民?

    狄无伤得知萧平的窘境后,也只是无奈的笑了笑。他早就猜到了萧平此去必定无所收获。他们这次所面对的可不是什么正规官军,而是一帮土匪难民。这些人本就是无家可归之徒,何来的什么后方?他们就像蝗虫一般,走到哪算哪,吃一天是一天。对付他们,唯一的解决办法只有彻底击败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