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风口
朱桂懒洋洋道:“赚个辛苦钱呗!这一个月,我们已经揽了3万贯生意,大约能赚8000贯,其实给朝廷干活,我们赚得真不多,可用的心却最多,生怕有半点差错,回头一定要和陛下说说!” 做好事不留名,这可不是朱元璋儿子的风格。而且朱桂对天发誓,他讲得都是心里话,绝没有半点掺假! 本身就是真的,就更没理由不让朱元璋知道了。 只修一个雨花台便有1点暗能,整个南京城又有多少? 所以说,这项工程,朱桂是真的很用心在做。 “哎哟喂!老十三,可以呀!” 一个月便赚了八千贯,一年就是将近十万贯。秦王也立即眼馋起来。 要知道大明就是个扣巴的王朝,大明的亲王也不过才年俸一万石。虽然一石石年俸高于大明的官儿,是一品官的七倍,但是大明的薪俸本身就极低,就算是七倍,也没有多少。 哪怕是按一石米31斤,万石就是310000斤,后世米市价2.5元一斤,也不过才775000元。 就这样,大明的俸禄还要分为本色禄米、折色、折钞。实际拥有的购买力还要减半,差不多40万圆的样子。 40万看上去是不少,在后世绝对的小康了。但是这是王爷,一个王朝的王爷,一个王府少的数十下人,多的数百上千,都需要这40万来养。这就比较坑了。 更不用说,到了永乐朝,亲王的年俸还被大青巾们一口气减到了2000石,也就是说后世的八万元。 这么点儿俸禄,也难怪大明的王爷们只能靠生儿子们来创收了。毕竟每一个皇族后代,所有消费需要都由国家承担:10岁起开始领工资享受俸禄,结婚时国家发放房屋、冠服、婚礼费用。死时还有一笔厚厚的丧葬费。 当然但凡有点儿追求的,也不愿意只靠生孩子创收。 “老十三,我很担心你,我早上听说了,你对太子哥哥的人出手,惹得父皇生气了,是不是真的?”秦王挤开而聂,开口关心道。 其实如果不是而聂在这儿,他绝对会说:“老十三,带带哥哥呗。” 一万石米在洪武朝也不过4610两纹银。 不管是洪武朝的四千多两,还是永乐之后降到不足一千两,都绝对远远低于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了。这对一个王来讲,是万万不够的。更不用说洪武朝的王还有养军队的义务了。 就这样,大明的大青巾们还在史书上黑道:“我朝亲亲之恩,可谓无所不用,其厚远过前代矣。” 真尼玛不要脸!拿十万两的竟然说拿四千两的拿的多了。 “传的这么快?这就被你听到了?”朱桂丝毫不在意道。 “你真的做了吗?老十三,你没事吗?” “不用担心,我没事。”不管他是真的关心,还是礼节上的问候,朱桂都接受了。不说是一家人,单单是大青巾们对大明王的态度,也让朱桂没有转换阵地的可能。 大明朝的大青巾,对他们再好,也免不了被坑。反倒是原朱桂的这帮兄弟们,除了极少数脑残的,还是可以交往一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