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章、胡廉的谋算
其实中原古代战争也是用活人祭祀。只不过中原很早便废除了这一陋习。 而越人使用活人祭祀,比如也说:『魂兮归来,南方不可止些,雕题黑齿,得人rou以祀,以其骨為醢些。』 至于他们什么时候结束…… 反正看一下记载,中越自卫击战时还有。 而杨希圣也许自己是受过刑的,也许真的是文明人对野蛮人行径的同情,所以他收留了他们。 “他们都是祭品。据说他们最多时,一次活祭了八万人。”杨希圣不无唏嘘。 看过了,也听他说过了。接下来朱桂便要问现实的情况,他们所拥有的兵力。 对此,杨希圣一五一十的答了。 “……殿下,陈朝无信。他们一边奉旨退兵,一边偷袭得手。不是他们还怕我天朝龙威,恐怕本官怕是都要亲自上城墙了。” 朱桂听杨希圣说越人是表面恭顺,然后是偷袭得手。没有说出越人的战力。 朱桂估且听之,暂且信之。然后问道:“越人现在退往什么地方去了。” 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虽然杨希圣没说过越人的战斗力,但是越是落后的地方,其战斗力越是“凶残”。 而这份凶残,除非科技发展到了后世,否则短兵相接,大明军队不一定刚的过他们。 但是,中原的官怎么说呢?天生的高傲之下,永远看不清对方的战力。总是有一种“非我华夏之人,就是打不过华夏”的莫名优越感。 比如胡人没有百年运,其产生的土壤便是这莫名的优越感。 而世界并不是只有一个华夏。沉浸在古人的荣耀中,只会让人家追上来。西方的“船坚炮利”,不就是最好的证明吗? “越人狡猾!他们一边上书称臣,一边却突然越境,袭了镇蛮府,抢了就跑。下臣等人追之不及。” 然而杨希圣毕竟是文官,他根本不懂偷袭也是建立在自身战斗力的基础上的。没有强大的战斗力,镇蛮府可不是这么好下的。 又或者……他只是在甩锅。 朱桂没有命令自己手下与东关的士兵驻扎在一起,而是找了一处独立的军营。 毕竟这里的情况不是太好。主将不可信。文官只怕不是不可信,便是睁眼瞎。 …… “末将拜见殿下。” 朱桂刚刚立了营寨,胡廉便又找上门来。 胡廉会找过来拜访。朱桂并没有感到奇怪,不管怎么说,他都是皇子,哪怕是名声再差,再不给他面子,胡廉也只有拜见的份。 只不过朱桂现在对这里的情况一无所知。真的是人家说什么,他只能听什么。 就像那杨希圣。从文官的角度来说,他收拢民众是对的,教化也是对。甚至在他的教化下,越民还帮助他守城…… 怎么看,怎么是能臣干吏。 但是,这是他自己说的。或者说是从他自己的角度说的。 就像是这胡廉。他一会儿说的话到底可不可信?朱桂完全没有办法判断。 胡廉是打了败仗。但问题是这败仗到底是胡廉的原因,还是朝廷的? 毕竟杨希圣的借口,便是中了越人的计。 在这个时候,朱桂不应该见他,以免形成先入为主的印象。但是他人已经在了军营外,还真不好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