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章 比选
吴天找时间去了趟南门项目,回来约我到他书房。 先商量一番现场安排,叫我让表叔放心,别一天到晚着急上火。还是那句话,保证劳务上有一成纯利。 然后问我近况,我说:“找了个古文网站,从实习编辑做起。晚上推掉了很多应酬,在电脑前一坐就是半夜。刚开始,程静觉得我很奇怪,问我是不是在网上聊美女。偷偷在背后瞄了几回,发现我并没有网聊,就随我折腾了。” 他说:“不知道你是什么感受,我觉得看古典文学的时候,好像徜徉在文字中,细细把玩动人心魄的词句,有时候舍不得睡。一句句经典,就像一粒粒珍珠,单独欣赏也行,串成项链也漂亮。关掉电脑,还觉得辞藻警人,余香满口。好像听了古调,悲风流水,写出寥寥千古意,归去无眠,一夜余音在耳边。” 我说:“你意境高,只能表示仰视。” 他说:“可能是用眼过度,最近觉得又该换眼镜镜片了。我终于理解古人说的“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蝇头二万言”,说的并非刻苦,而是过瘾。” 我说:“哥,虽然是生吞活剥,但你出口成章,没少下功夫吧?” 他说:“诗向会人吟,我也就在你面前念叨念叨,自己觉得过瘾就行了。是不是出口成章,不重要。我这样的,算不了什么,你是没遇到高手。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我们还得慢慢来。有句话说的好,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说的是四个步骤。真想看出名堂,博观、约取、厚积,这三个步骤,还要下足功夫。” 我说:“我在做编辑的这段时间里,点评和润色的时候,总是引用古人的东西,觉得挺不好意思的,好像没什么创意。” 他说:“只要效果好就行了呗。若已经效于世间,不必皆从于己出,你觉得呢?何况古人那些东西,历久弥新,经典传世,编新不如叙旧,刻古终胜雕今。不是么?那些经典,在新文化运动以后,就止步了。今天,咱们几乎写不出古人那么高水准的词句了。能继承和使用,就很不错了,这也算是“为往圣继绝学”吧。” 说的也是。 这段时间是感觉充实了,可睡眠严重不足,白天就睡睡午觉。 有天中午,梦中被张教头电话吵醒:“董乐,下午我有两个小项目,投资都是四十几万,已经完工一个月了,需要补比选的招标程序。准备了三家公司的投标文件,你代表其中一家公司,我家那个瓜婆娘代表另外一家,去交标书和签字。” 这种情况很正常,基本总投资五十万以内的小项目,都这样cao作。别看项目小,但周期短,垫资少,利润高,有的利润能高达一半。短频快,一年之中,张教头会选十来个优质的小项目,轻松赚百来万。当然,上次假发票事件中,牵涉的那个亏损的小项目,只是个意外。 按程序应该是三家公司参加,实际上都是一家就cao作了。可以出钱临时找,也可以不收费用,找公司长期互相陪标。不光必选招标如此,其他情况都可以这样cao作。